你是否經歷過因情緒波動而引起的腹痛、腹瀉或便秘?這背后正是大腦與腸道之間復雜的“腸腦軸”在發揮作用。腸易激綜合征(IBS)正是這種雙向溝通失衡的典型代表,全球約11%的人口受其困擾,而我國城市人群的患病率也已超過10%。
傳統觀點認為,腸道中90%的血清素(一種關鍵的“快樂神經遞質”)由人體自身合成。但一項發表于《細胞報告》(Cell Reports)的突破性研究,徹底顛覆了這一認知:我們腸道里的細菌,竟然也能自行合成具有生物活性的血清素。
這項由哥德堡大學團隊完成的研究,首次鑒定出一對能夠合作合成血清素的“黃金搭檔”細菌:黏膜乳桿菌(Limosilactobacillus mucosae)和瘤胃聯合乳桿菌(Ligilactobacillus ruminis)。
細菌“工廠”的發現:研究人員通過精密實驗發現,這兩種細菌能通過脫羧作用,將5-羥色氨酸轉化為具有生物活性的血清素。當將這組菌群移植給缺乏血清素的無菌小鼠后,小鼠糞便中的血清素水平顯著上升,結腸神經元密度增加,腸道傳輸時間也恢復正常。
與IBS的直接關聯:研究者在IBS患者體內發現了關鍵線索:與健康人群相比,患者糞便中的黏膜乳桿菌含量明顯偏低,而這種細菌恰恰攜帶合成血清素所需的關鍵酶。這提示我們,特定益生菌的缺失可能導致腸道血清素合成不足,從而引發IBS的典型癥狀。
這項研究不僅揭示了腸道菌群直接影響神經系統的具體機制,更為IBS的治療指明了全新的方向:
精準益生菌療法:未來或可針對性地補充血清素合成菌群,而非使用廣譜益生菌,實現更精準的干預。
菌群檢測指標:黏膜乳桿菌水平可能成為IBS診斷與療效評估的新標志物。
腸腦軸調控:證實了腸道微生物可通過合成神經遞質直接影響“腸腦”功能,為“情緒-腸道”雙向調節提供了新思路。
研究者指出,腸道細菌可以形成血清素等信號物質,這可能是理解腸道及其居民如何影響我們大腦和行為的關鍵。這項研究如同打開了一扇觀察“腸腦對話”的新窗口,原來,我們的情緒和腸道健康不僅受大腦指揮,還深受體內微生物伙伴的影響。
未來,或許我們不再需要單純“安撫情緒”來改善腸道,而是可以通過“喂養”特定的益生菌,讓這些微小的“血清素工廠”為我們制造內在的平靜與舒適。在微生物組治療的時代,保持腸道菌群的多樣性,或許就是我們守護身心健康的智慧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