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體幾乎每一個細胞表面,都延伸著一種被稱為“初級纖毛”的微小結構,形似天線,負責感知周圍環境中的化學(http://www.radhaswamibullion.com/sell/l_9/)信號(如激素)和機械(http://www.radhaswamibullion.com/sell/l_4/)刺激,并調控細胞對外界信號的響應。這種特殊的細胞器雖不參與運動(http://www.radhaswamibullion.com/sell/l_35/),卻在發育、代謝和神經系統功能中發揮關鍵作用。然而,由于其結構微小且復雜,初級纖毛的分子組成長期以來難以解析。
近日,來自美國和瑞典的科研團隊在國際頂尖期刊《細胞》(Cell)發表突破性研究,首次系統繪制了人類初級纖毛內部蛋白質的空間分布圖譜。這項研究不僅識別出構成纖毛的數百種蛋白質,還發現了91種此前從未與纖毛關聯的新型蛋白,為理解纖毛病等罕見遺傳病的機制開辟了全新路徑。
研究團隊采用高分辨率成像技術與大規模抗體篩選方法,對三種不同類型的人類細胞中的初級纖毛進行了深入分析,共檢測了超過12.8萬根獨立纖毛。最終,他們鑒定出715種定位于初級纖毛的蛋白質,這些蛋白分布于纖毛的不同區域,協同參與信號感知與傳遞過程。
研究發現,初級纖毛并非千篇一律的“通用天線”,而是具有高度可塑性的“智能信息處理器”。不同類型的細胞會根據其生理功能,定制化地組裝纖毛內的蛋白質組合,使其能夠執行特定的感知任務——例如,腎細胞的纖毛可能更擅長感知液體流動,而神經元的纖毛則可能更敏感于特定激素信號。
更令人振奮的是,通過與瑞典卡羅林斯卡學院的臨床醫生合作,研究人員將這份詳盡的纖毛蛋白圖譜與未確診遺傳病患者的基因數據進行比對,在一名表現出典型纖毛病癥狀(如多指、發育遲緩)的兒童中,發現了一個影響CREB3基因的罕見變異。該基因此前未被歸類為纖毛病相關致病基因,但本研究證實其編碼蛋白定位于初級纖毛,并可能在纖毛功能調控中起重要作用。
這一發現不僅為診斷不明原因的遺傳綜合征提供了新線索,也顯著提升了將罕見疾病與纖毛功能障礙聯系起來的能力。纖毛病是一類由纖毛結構或功能缺陷引起的遺傳性疾病,臨床表現多樣,包括智力障礙、視網膜退化、腎臟囊腫、骨骼畸形等,但由于致病基因眾多且部分尚未明確,許多患者長期面臨“有癥無診”的困境。
為推動全球科研與臨床進展,研究團隊已將全部數據公開至人類蛋白質圖譜數據庫(Human Protein Atlas),供全球科學家和醫生免費訪問使用。這一資源有望加速新致病基因的發現、提升診斷準確率,并為未來開發靶向纖毛的療法提供堅實基礎。
這項研究重新定義了我們對初級纖毛的認知:它不僅是被動的傳感器,更是動態、可編程的細胞“中樞神經系統”。隨著這張“分子天線”藍圖的揭曉,人類向破解一系列復雜遺傳病邁出了關鍵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