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城市內澇、水體污染和熱島效應等“城市病”,傳統“灰色基礎設施”(如混凝土管道、泵站)已顯疲態。近年來,“藍綠基礎設施”(Blue-Green Infrastructure, BGI)作為一種生態友好型解決方案,正在重塑城市水循環系統。
藍綠基礎設施是指通過自然或近自然系統管理雨水和改善水環境的網絡,包括雨水花園、綠色屋頂、透水鋪裝、生態滯留池、城市濕地等。它強調“慢下來、留下來、滲下去”,將雨水就地消納,減少徑流污染,補充地下水,同時提升城市生物多樣性與居民生活質量。
以深圳為例,該市在“海綿城市”建設中大規模推廣BGI。在住宅區設置下沉式綠地,道路采用透水瀝青,公園建設人工濕地凈化初期雨水。監測數據顯示,試點區域徑流系數下降40%以上,黑臭水體顯著減少。
BGI的優勢在于多功能性。一方面,它能有效削減COD、氮磷等污染物負荷,減輕污水處理(http://www.radhaswamibullion.com/sell/l_38/)廠壓力;另一方面,植被蒸騰作用可降溫增濕,緩解熱島效應。此外,濱水空間的生態化改造,為市民提供了親水休閑(http://www.radhaswamibullion.com/sell/l_35/)場所,增強了城市韌性。
然而,BGI推廣仍面臨土地資源緊張、初期投資高、跨部門協調難等問題。部分城市存在“重建設、輕維護”現象,導致植物死亡、系統失效。
未來應加強頂層設計,將BGI納入城市總體規劃和控規指標。建立多部門協作機制,統籌水務、園林、城建等部門職責。同時,鼓勵社區參與,開展“認養綠地”“雨水收集”等公眾行動,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格局。
藍綠基礎設施不僅是工程技術,更是一種生態文明理念的體現。它提醒我們:治水不應僅靠“硬工程”,更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