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迎來關鍵進展。由生態環境部牽頭,沿黃九省區(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陜西、山西、河南、山東)正式簽署《黃河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協議(2025-2030年)》,標志著我國首個覆蓋全流域的生態補償機制全面實施。
該機制以水質、水量、生態功能區劃為考核依據,建立“誰受益、誰補償,誰破壞、誰賠償”的責任體系。上游水源涵養區因保護生態而犧牲發展機會,下游受益地區將通過財政轉移支付、產業協作、技術援助等方式予以補償。首批補償資金已超50億元,重點用于水源地保護、水土流失治理與濕地修復。
近年來,黃河干流水質持續改善,2025年上半年Ⅰ-Ⅲ類水質斷面比例達91.3%,同比上升3.2個百分點。但流域仍面臨水資源短缺、生態系統脆弱等挑戰。此次補償機制創新引入“碳匯交易”與“生態銀行”試點,探索將生態價值轉化為經濟收益。
專家認為,黃河流域橫向補償機制為跨區域生態治理提供了“中國范式”,未來可推廣至長江、珠江等重點流域,推動全國生態產品(http://www.radhaswamibullion.com/invest/)價值實現機制建設。